本周日,一場太平洋彼岸的大選牽動了無數投資者的心。
當地時間周日(11月21日),智利舉行總統和議會選舉。在初選結果公布后,本次得票率最高的兩名候選人分別是極左翼政黨領袖加布里埃爾·博里奇 (Gabriel Boric)和極右翼政黨領袖何塞·安東尼奧·卡斯特 (Jose Antonio Kast),這意味著這是智利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恢復代議制民主以來最分裂的一次大選。
除了政治上的看點以外,這場大選還尤其吸引全球投資者的關注。智利作為礦業大國,每年銅礦產量占全球開采總量的28%,銅礦儲量占全球總量的23%。智利還擁有全球已探明鋰礦儲量的52%。此外,智利還擁有大量的鋅、鉬、金、銀和鉛等礦產。
而兩名領先的候選人在涉及礦業開采稅費相關的改革法案議題上存在立場分歧,這意味著這場大選的最終結果將很大程度上影響全球未來銅礦和鋰礦的市場走向。
這次選舉結果將牽動一項關鍵稅法改革案的命運:礦業特權使用費。
智利現行的礦業稅收制度包括27%的公司稅和一項特許權使用費。該特許權使用費主要針對公司盈利,稅率最高可達14%,具體稅率水平取決于公司產量。
2018年,智利國會首次提出了一項關鍵的改革法案,要求對該國銅產品年產出超過1.2萬噸和鋰產品年產5萬噸的公司征收3%的特許權使用費。根據提議的變化,政府收取的“特許權使用費”將基于礦產公司的產出,而非盈利,這意味著當銅價超過每磅4美元時,實際企業稅率可能會最高上升到75%。
智利目前約有14家大型銅礦的生產成本超過每磅2.5美元。如果實施改革后的新版稅法,當銅礦價格下滑時,許多礦業公司可能會被迫虧損關閉。
高盛指出,該改革法案可能導致每年約100萬噸的銅產量面臨風險,這相當于全球產量的4%左右。他們還提到,智利超過一半的外資銅礦的稅收穩定協議將于2023年到期。盡管稅收穩定協議可以限制該補法案通過帶來的短期直接風險,但未來的礦山開發將處于危險之中。
本次大選得票率最高的候選人是極右翼政黨領袖卡斯特,他以近28%的得票率領先于極左翼政黨領袖博里奇,后者得票率為近26%。
兩名候選人在稅法改革案上的立場存在分歧:極右翼的卡斯特是對于智利礦企相對更友好的一方,他支持對稅法進行“模糊”的修改,不主張大幅提高稅率,還承諾推動引進智利礦業的外國投資,包括推動國有礦業公司Codelco向外國私人投資開放;而極左翼的博里奇在競選中大力強調生態承諾,主張提高特許權使用費。
今年5月,左翼政黨在智利“制憲會議”選舉中獲得的席位大幅增加,令市場擔憂智利將加速推進礦業稅制改革,智利鋰礦巨頭SQM股價在隨后4個交易日內一度暴跌20%。
由于兩人得票率都未超過50%的絕對多數,意味著兩人還需要在12月19日舉行的第二輪投票中角逐總統職位。
鑒于兩人選舉得票率較為接近,最終選舉結果仍難下定論。代表智利礦業的智利國家礦業協會主席迭戈·埃爾南德斯(Diego Hernández))認為,周日的選舉結果可能會導致智利采礦業出現一段“投資荒”。他表示,這將延遲新銅和鋰的供應,以滿足預期的需求增長。
版權所有:CopyRight 2016 All Right Reserved 張家港聯合銅業有限公司 蘇ICP備05050186號
聯系電話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