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外行談戰術,專家講后勤”。在探討西太平洋迅速變化的力量平衡時,這句話仍很具說服力。這源自一個不可改變的事實,即在那里發生的幾乎任何沖突中,北京都將是內線作戰,而華盛頓處于外線。所以,解放軍不僅在開戰之初擁有更大的火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解放軍能夠長期保持火力。相比之下,對手將處于很長、可能也很脆弱的補給線的末段作戰。
朝鮮戰爭期間,中國最初的進攻卓有成效,但補給線跟不上解放軍的速度,最終無力將聯合國軍逐出半島。在那場沖突中,解放軍的后勤補給遭到美國空軍的不停打擊,前線的中國軍隊因此深受其害。最初的“火的考驗”使解放軍深刻認識到軍事后勤的重要性。今天,人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國能夠迅速地調動軍隊,不僅一開始就能出色地進行打擊,而且能長久維持戰斗力。從不久前中國國防大學兩位教授發表在《軍事經濟研究》上的一篇文章就能一窺解放軍當前對后勤準備的看法。
在中國,改革進行已有時日。這篇文章提出了四個值得關注的建議。首先,作者呼吁在后勤規劃方面加強軍民融合。他們批評目前該領域的不足之處,如忽視軍事要求或與市場經濟的關系。作者還呼吁對軍事后勤采取更系統的方法。這就要求“細化量化類要求”。第三點涉及時間因素,他們呼吁采取最現代化的信息工具協助快速動員。此類工具不只是廣播和電視,還包括互聯網和“微信”,從而使上層指令實現最快傳播。最后一點是加強后備部隊在“任務……時間……內容……和質量”方面的訓練。作者呼吁后勤保障部隊要與作戰部隊“捆綁”,就像馬島戰爭時期的英國模式。
在西太平洋,中國擁有天然的戰略優勢。如果周邊海域爆發沖突,中國擁有地理位置靠近的優勢。這是一個根本的戰略事實,是不以人的意愿為轉移的,一些新技術也無法破解這一優勢。隨著解放軍進一步提升后勤保障能力,北京有條件考慮類似于馬島戰爭那種遠程兵力投送,特別是對實力較弱的對手。而在靠近本土的地方,這些出色的能力將使中國在周邊地區確立軍事支配地位。從南海、東海到朝鮮半島,那些想要“加大”美國在這些地方軍事承諾的人,最好牢記不起眼、但最終具有決定性的后勤保障問題,進而采取必要和負責任的謹慎措施。(作者是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萊爾·戈爾茨坦,喬恒譯)
版權所有:CopyRight 2016 All Right Reserved 張家港聯合銅業有限公司 蘇ICP備05050186號
聯系電話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