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國家發改委在回答中國的稀土資源出口會不會成為反制美國無端打壓中國和中國企業的武器時,做出一個很重要的表態:“如果誰想利用我們出口稀土所制造的產品,反用于遏制打壓中國的發展,那么中國人民都會不高興的”。
這一表態也普遍被國內外輿論視為中國是在“暗示”接下來可能會通過限制稀土出口,反擊不斷在貿易上霸凌中國和中國企業的美國了。
值得注意的是,從美國輿論的反應來看,如果中國真這么做,也確實會給美國造成很大的沖擊……
實際上,包括《紐約時報》、《外交政策》、彭博社內的多家美國媒體和網站,早在前些天就已經刊發過分析中國會不會限制稀土出口來反擊美國的報道。其中,這些報道也大多清楚地指出了一個關鍵點:即中國不僅僅是占全球稀土產量超70%的開采大國,更是全球稀土最大的加工廠。
換言之,盡管中國并不是全世界唯一有大量稀土儲備的國家,也并不是全世界唯一在開采稀土的國家——甚至美國自己就在開采稀土,但中國卻是世界最大的開采國和[加工廠],以至于美國《華爾街日報》的報道就指出,就連美國稀土礦開采發出來的稀土原材料,都要送到中國來加工。
所以,這恐怕也是從《紐約時報》這種大眾媒體,到美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這種科技媒體,都認為即便美國也擁有很大的稀土資源儲備,卻仍然會被中國可能在稀土問題上采取的反制措施傷害的原因。
“在稀土問題上,美國想追趕上已經很難了”,《紐約時報》寫到,“而且中國還完全支配了稀土加工中的一個最關鍵的流程,即將稀土氧化物轉化為金屬,且成本低產能大,以至于其他地方的企業都不想再單獨投資設立自己的處理工廠了……”。
美國《外交政策》雜志還進一步介紹說,中國一旦對稀土采取措施,不僅僅是美國的電子產品會倒霉,從石油精煉到飛機引擎等同樣需要稀土的諸多美國經濟領域,也都會受到沖擊,因為美國進口的稀土中80%來自中國。
所以,《外交政策》雜志以及同樣在關注此事的英國BBC,都使用了諸如“hammer big chunks of US economy”(給美國經濟帶來很大打擊)和“major impact on major US industries”(給美國主要工業帶來巨大沖擊)這樣的表述形容了此事的嚴重性。
一些更“焦慮”的聲音則來自美國的一些“防務資訊”類網站。比如一家名為“防務新聞”的網站(Defense News)在其今年5月一篇關于稀土的報道中就打出了“美國重要礦產資源的問題正在越發惡化”的大標題……
而一家名為“防務一號”(Defense One.com)的網站更是在去年就刊登了一篇宣稱“中國正在稀土博弈上錘爆美國”的文章。
這篇文章詳細回顧了美國是如何在稀土問題上被中國“掣肘”的歷史,稱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曾是全球最大的稀土開采和加工地,但由于人工和環保等一系列成本因素的影響,美國逐漸廢掉了自己的稀土產業,進而給了中國崛起的機會——不僅成為全球最大的稀土資源產地,更掌控著幾乎世界所有的稀土加工設施設備。
這篇文章還提到美國曾在2010年時做過一項官方調查,發現美國如果想恢復一條完整的,經濟上可持續的稀土產業鏈條至少需要15年左右,可美國的高科技企業卻等不了15年。
所以,這篇文章呼吁美國現政府直接通過美國1950年通過的《國防生產法案》,動用行政力量去直接推動美國建立完整的稀土開采加工鏈條,以免進一步加劇美國高科技企業對中國稀土的依賴。
最后,除了上述這些新聞媒體和資訊網站,在美國的社交網站上,多數美國網民也對于中國一旦對稀土動手會對美國帶來的影響而感到擔心。他們還諷刺美國政府總統特朗普說:您不是說中國很容易就能打贏么……
不過,耿直哥覺得有意思的,是一些美國保守的“愛國人士”對于稀土問題的看法。因為這些人一方面將美國如今在稀土上被動,都怪給了自己的同胞,稱是美國之前的幾屆民主黨政府對于環保和全球化的“偏執追求”,才導致美國將重要的稀土產業拱手讓給了中國。
另一方面,他們卻又“樂觀”地認為美國能夠抵御中國潛在的稀土反制,稱美國也能搞出自己的“備胎”,并提到了美國目前唯一在開采的一處位于加州的稀土礦“Mountain Pass”項目。
可問題是,這個美國的稀土項目能夠存活至今,是因為2年前在該項目遭遇“破產拍賣”的時候,被一個有中國資本參與的聯合財團續了命。
美國彭博社在今年3月的一篇報道中還透露,原來目前全世界只有澳大利亞的稀土生產商萊納斯公司(Lynas),是完全沒有任何中國資本參與的……
這也正應了昨晚發改委的發言人在回答稀土問題時所說的另外一句話:中美兩國產業鏈高度融合,互補性極強,正所謂合則兩利、斗則俱傷……( 耿直哥)
版權所有:CopyRight 2016 All Right Reserved 張家港聯合銅業有限公司 蘇ICP備05050186號
聯系電話
微信掃一掃